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字|莱卡智库,作者|蓝猫,编辑| G3007
“i人是e人的玩具”、“为i制造e”、“给P人一点J人的震撼”、“我是小蝴蝶/快乐小狗/绿老头……”……过去两年,你可能在社交网络上见过类似的表达方式。也许你一开始很困惑,但后来你了解到这是流行的MBTI 性格测试,每个字母代表不同的含义。有趣的是,在年轻人的社交生活中,MBTI不再只是一个性格测试,它已经成为一张社交名片,甚至一切都可以拿MBTI。
有的HR使用MBTI来筛选候选人,有的求职者直接将MBTI类型写在简历上;年轻人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MBTI表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绪;有些人将MBTI视为指南并广泛应用于交友、恋爱等人际关系中;甚至电视剧中的虚拟角色也被分析来识别MBTI 类型。现在的年轻人甚至可以分为两类:相信MBTI的人和不相信MBTI的人。
如果不了解MBTI,就很难进行社交。 MBTI被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其测试结果易于理解和解释。它从4 个维度开始。每个维度都有两个相应的性格特征,每个特征由两个字母代表。这种排列组合形成了16类。这四个维度是内向(I,内向者)-外向(E,外向者),真实感觉(S,传感器)-直觉(N,直觉),思考(T,思考者)-情感(F,感觉者)和判断( J,法官)- 感知者(P,感知者)。
在对不同类型的解读中,根据相似的性格气质将结果分为4类,用4种颜色来表示:“_NT_”类型为紫色,代表理性和公平,在智力辩论和科学或技术领域表现良好;“_NT_”类型为紫色,代表理性和公平,在智力辩论和科学或技术领域表现良好; “_NF_”型为绿色,注重同理心和合作,擅长外交和辅导; “_S_J”型为蓝色,有合作精神,实用性高,喜欢秩序感、安全感、稳定感; “_S_P”是黄色,代表自由和探索。 16种类型中的每一种都通过选择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职业角色进行进一步诠释,例如建筑师、总经理、探险家等。
简单易懂的分类,加上可视化的色彩和职业角色,让MBTI测试生动有趣,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不得不说,MBTI的开发者本身就是营销高手。
虽然MBTI是近几年才进入公众视野,但MBTI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它甚至可以追溯到伟大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
1921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写了一本名为《心理类型》的书,其中提到了4个维度,并根据性格将人分为16种类型。荣格在书中指出,这种分类只是基于我自己的观察,尚未得到验证。理论扎实但缺乏实证训练是荣格和许多当代心理学家的共同特点。这也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
1942年,凯瑟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根据荣格的《心理类型》和一些简单的测试方法开发了这种16型性格测试,并将其命名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示器(MBTI),而母女俩都没有任何正式的测试方法。心理学培训。
发明者最初的意图是为当时的企业提供一套职业测试工具,而且主要针对女性。二战期间,大量受过教育但没有工作经验的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去寻找工作机会,但企业和她们都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近年来,MBTI在中国开始流行。触发因素很可能是谷爱凌在社交网络上提到自己的MBTI类型是INTJ。
(图片来源:微博)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MBTI测试存在明显的问题。
首先,测试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较差。不同时期的测试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发明者认为,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是与生俱来的。测试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时期的人想要展现自己不同的特点。性格特征。例如,如果一个原本“懒惰”的人突然想要变得更有计划性,那么这段时间J值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能会超过P值,从而导致不同的测试结果。这似乎可以解释,但根据科学标准,只有可靠性高的测试工具才能带来一致的结果。
第二个问题是试题的强制选择和成绩的分类。以I和E测试为例。问题类型类似于“你喜欢独处还是和朋友在一起?”的选择。然而,大多数人两者兼而有之,他们选择的答案很可能与当时选择的不同。心情有关系。例如,一个人刚从聚会中出来,如果聚会气氛好,他很可能会喜欢这个聚会。如果聚会气氛不好,他很可能会选择独自一人。结果,分类问题就是分类比较笼统。例如,A和B都参加了测试。 A的E值为90%,B的E值为51%。那么A和B都是E人,但实际上两个人的性格可能不太一样。远非如此。
不过,科学与否并不影响年轻人对MBTI测试的偏好。它只是年轻人在经历成长和迷茫的过程中诠释自己、了解自己、重塑自己的一个临时工具。在MBTI出现之前,这样的工具可能是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出生日期,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这样的工具一直存在。
不科学?所以呢?在观察MBTI的受欢迎程度的同时,笔者从网友和朋友那里了解到了许多关于MBTI的有趣故事和观点。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与读者分享。
小A:MBTI让我的社交生活变得更轻松。我有一个朋友,他很友善,但我们经常吵架。后来我发现他的MBTI测试结果每个字母都和我相反。我立刻明白了我们争吵的原因。 —— 我们的性格特征使我们很难相互理解。此外,当我向共同的朋友解释我们争吵的原因时,我不再需要费力地解释我们的分歧。我可以简单地说,“我们的MBTI 完全相反。”还有一点就是我喜欢特种部队式的旅行。我觉得去一个地方旅行,需要规划好自己的行程,才能保证自己的旅行不虚此行。所以当我约朋友一起去旅行的时候,我只考虑约J个朋友,因为只有J个朋友。只有人们才能理解我对计划的掌控感。
小B:我是INFJ。我喜欢一个人独处,研究一些玄学的东西,但我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和我讨论和分享它们。他们认为讨论这些事情很无聊;另外,INFJ人群中的比例是最低的,这意味着我在生活中更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后来,当我在社交网络上搜索INFJ时,我发现了很多具有相同性格特征的人的社区。和他们聊天让我觉得我们可以互相理解。
小C:我出生在“全E人”居住的东北,但我从小就不爱说话。我一直被家人评价为“太内向”、“没出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为自己担心。我为自己的性格感到苦恼,我强迫自己去社交,但大多数时候这让我感到很累。一次社交带来的疲劳可能需要我在家呆上一周才能缓解。直到我发现我是一个“我”的人,这也就解释了社交让我感到疲倦的原因。人们需要从独处中获得能量。我已经和自己的性格和解了,不再强迫自己扮演社交牛的角色。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的特点。我不再羡慕那些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的E人。我还有别人羡慕不来的性格优势。
小D:MBTI让我对人类有了一个视角,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不同性格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做事方式,甚至家庭环境的穿着方式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不同性格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同之处。如果我写小说,在制作角色前传时我会给他一个MBTI性格,这样写起来会更有逻辑性。
小E:我不喜欢我的性格。我觉得我有点无聊。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别人眼中更加“容光焕发”,更加有吸引力。当我发现我喜欢的类型的人的MBTI非常相似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测试给了我一个非常清晰的路径,让我成为我想成为的那种人。我开始像他们一样思考和行动,过了一段时间,我的MBTI 成绩确实发生了变化。
……
一千个年轻人可能有一千个MBTI故事,但故事的背景大多相似:它是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解读情绪和行为的有趣工具。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MBTI受到年轻人青睐的一些原因。
首先,即使不够科学,也是一种了解和关注自己的方式。测试结果为一个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开始了解自己是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步。比如,小C知道自己是I型人后,不再强迫自己表现得像个社交牛,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性格优势,从而变得更坚强、更自信。
其次,测试结果可能达不到你的预期,也可能超出你的预期,但这可以给年轻人一些努力的动力和方向。比如,小E会学习他欣赏的人的性格特征,这样他就能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让MBTI走红社交媒体的谷爱凌,也启发了很多有着相同性格特征的女孩:“原来我和世界冠军有相同的性格特征,那我能不能更好呢?”
此外,我们大多数人都渴望更多地了解周围的人。 MBTI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释路径。虽然答案似是而非,但至少我们了解了每个人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之间的相关性,并且了解了每个人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与自己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人们更加宽容和理解。
此外,在很多社交场合讨论MBTI已经成为一种破冰仪式,有助于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些年轻人还会用它来筛选具有特定性格特征的朋友。社交媒体上关于MBTI的大量讨论无疑持续增加了其在年轻人中的曝光度和话题性。 MBTI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社交名片。
MBTI热潮带动的不仅仅是MBTI试题,还有各种解读方法、培训等。小红书上有近百万条关于MBTI的笔记,很多解读MBTI的博主都收获了大量粉丝。
(小红书部分MBTI博主;来源:小红书)
许多品牌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趋势,并以MBTI作为新的营销切入点。例如,某方便面品牌借用MBTI分类的个性特征,将受众的不同饮食习惯与其不同的产品联系起来,让人产生尝试的欲望。至于这样的分类是否有意义,就像MBTI是否科学一样,年轻人并不关心,只要有趣、有用就行。
(图片来源:微博)
结论“如何认识自己”一直是每个人的难题。虽然MBTI不够科学,但很多年轻人认为它是一个有趣且有用的工具,可以用来了解自己和他人。有些人将其视为观察世界的视角,而另一些人则将其视为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你多维度体验世界。
在反对者眼中,MBTI的标签与人格流动背道而驰,但在支持者眼中,如何使用这些标签是每个人的自由。毕竟MBTI的娱乐属性大于其科学属性。对于娱乐来说,让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