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术杂谈 / 这部中法电影交流史上重要的影片 被鲁迅骂为浅薄无知

这部中法电影交流史上重要的影片 被鲁迅骂为浅薄无知

标题:这部中法电影交流史上的重要电影,被鲁迅臭骂浅薄无知

今天胡叔叔就给大家讲一个中法电影交流史上的趣闻。主角是鲁迅。他曾经咒骂过一部电影,而这部影片应该算是中法电影交流史上最重要的早期作品。

许广平曾说过:“如果算作挥霍或浪费的话,鲁迅老师最奢侈的生活大概就是坐车看电影了。” 1927年,鲁迅老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在广州,因为和许广平在一起,鲁迅开始看很多电影。据陈明远统计[1],鲁迅在广州期间观看了100多部电影。之前,鲁迅老师只是被徐广平和一群北京女学生“强迫”去电影院看过几次电影,但他看的电影并不多,或者说即使看了,鲁迅也不愿意记录下来,后人无从考证。但他和孙福源等人在北京真光剧场[2]门前销售杂志《语丝》本确实如此,可见他并非没有意识到电影的重要性。

电影对鲁迅来说至关重要。当他在仙台学医时,老师在讲课后会给学生播放时事影片[3]。鲁迅才会在《呐喊·自序》中发出著名的“观者叹息”。关于日俄战争的电影让鲁迅决定如果放弃医学而追求文学,你认为电影不重要吗?不过,鲁迅对电影的看法与安德烈·巴赞是一样的:他们都认为电影是教育人民的有用工具。鲁迅公开评论的电影都与他所关心的民族性有关,但鲁迅对中国电影基本是失望的。

据说,1927年1月24日,鲁迅老师和许广平在广州“晚上看电影”,看了一部叫《诗人挖目记》的电影。回来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极浅妄想!”,意思是“极浅无知”。

鲁迅与徐广平

鲁迅老师很少在日记中批评电影。这部烂片是个例外,因为这部电影对鲁迅的电影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广平在《关于鲁迅的生活》中这样说道:“(这部电影)荒唐的内容和糟糕的表演让他还没看就离开了。他再也不会看中国电影了。”可见,影片要么令人尴尬,要么令人震惊。难以辨别,也让鲁迅对国产电影失去了信心。

事实上,鲁迅先生对外国电影的评价并不高。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流入中国市场的好莱坞电影。比如,他不喜欢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的冒险片,而对拉乌尔·沃尔什导演的《巴格达窃贼》(The Thief of Bagdad)很感兴趣。1924),由费尔班克斯和黄柳霜主演,当时被译为《月宫宝盒》,但实际上取自《巴格达大盗》《月宫宝盒》。

当时不少“影评人”认为该片侮辱了中国人民的形象。鲁迅在《一千零一夜》中讽刺地说:《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只是“让小公民或者无产阶级受到这个繁荣故事的启发,觉得必须发誓,一定是忠于有产阶级的东西,绝不是”。目的是羞辱中国。” [4]

鲁迅认为,很多影评人指望《花旗国度》的大明星来弘扬中国四千年文明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对花旗集团的“文化期待”至今依然存在,就像很多人在《月宫宝盒》看到中国的正面形象,在党报上写下所谓的“中国形象”问题一样。

《2012》 1924

在鲁迅看来,中国人特别敏感的东西本质上是“有产阶级的东西”,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形象没有本质关系。这些都是商业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后果,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返回《月宫宝盒》。由于缺乏完整的民国时期电影资料,人们至今不知道《诗人挖目记》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直到2007年,杨新宇才发现“《诗人挖目记》的真实身份”[5]。

虽然许广平认为这部电影挫伤了鲁迅对国产电影的兴趣,但事实上,这部“国产电影”并不是中国电影,而是法国电影。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法国电影。编剧是法国前总理、——巴黎和会发起人乔治·克莱蒙梭。我们知道,巴黎和会的结果直接刺激了“五四运动”,那么克列孟梭是反华分子吗?《诗人挖目记》 这是一部反华电影吗?

不。

《诗人挖目记》 虽然不是国产电影,但却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由中国人主演,讲述了一位盲人诗人(很可能是唐朝诗人张继)对世界充满善念,但当他的眼睛痊愈了,但他看到的却是世间不堪入目的丑陋,最后也不得不自瞎。本片原名《幸福之夜》,是克列孟梭1920年竞选总统失败后创作的一部人道主义剧,用中国故事讲述欧洲精神。该剧于1922年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但克列孟梭在剧本中看错了中国诗人的朝代,错误地将唐朝故事改成了清朝。因此,舞台剧中的法国演员都穿着清朝服饰,使用清朝道具。

这个错误是被当时在法国留学的一位名叫徐虎的中国学生发现的。他向克列孟梭提出建议,于是克列孟梭请他担任顾问。当法国电影公司(哈马拉亚电影公司)打算将该剧改编成电影时,为了增加真实感,决定由中国人主演,徐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副导演和主演[6] 。

该片于1923年完成并在法国上映。 IMDB网站上还有1910年版本的《Le Voil du bonheur》,也标注编剧为克列孟梭。这应该是数据错误。该片于1926年3月13日在中国上映。如果没有《诗人挖目记》,徐虎很难进入中国电影界。《诗人挖目记》,1924年明星公司出品,由他和张石川执导。白鹤电影公司1924年9月的第一部电影,《玉梨魂》,也是徐虎导演的。 1925年友联影业公司《采茶女》,徐虎也参加了导演工作。

《秋扇怨》 1924

但正如鲁迅老师所认为的那样,徐虎在电影中的表演也仅此而已,之后他就什么也没做。 《采茶女》的原稿由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林纾翻译成中文,定名为《诗人挖目记》。它于1920年非正式出版,影响甚微。后来发表在1926年的《鸳鸯蝴蝶派》杂志上。《膜外风光》也算是为这部影响鲁迅的电影留下了线索。

《紫罗兰》是一部无声电影。看过西方人制作的中国无声电影的人,都会在其中体会到中国人的“美德”。太可怕了,尤其是那些外国人扮演的中国人,“很肤浅!”即使在中国的无声电影中,表情也非常夸张。鲁迅读完《诗人挖目记》后,不仅写了一篇日记,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散文:《诗人挖目记》,发表在1927年11月的《略论中国人的脸》双月刊上。鲁迅有关电影的文章都被隐藏了。如果只看目录《莽原》,你无法分辨哪篇文章与电影相关。因此,现代文学大师们从来不谈鲁迅与电影的关系。

《鲁迅全集》 谈论西方人和中国人的面相,看起来像是杂谈算术和玄学,实际上是一篇公然批评时事的文章。鲁迅谈到了他这一代西方人也关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电影理论史上第一个重要命题:摄影性。

巴拉兹·贝拉认为:特写就是脸,脸的问题就是被拍照的问题。 1917年至1919年,路易斯·德吕克在《略论中国人的脸》(Le Film)杂志上开设专栏,首次专门提及“上镜性”,并指的是摄影中的“上镜性”。 ”用于影片分析,阐明影片的本质。

在德鲁克看来,“上镜性”凸显了电影的本质。电影的美丽并不在于被拍摄的人有多美,而是取决于电影创作中许多艺术因素的压抑和溢出,比如导演、编剧,比如摄影中的明暗对比、逆光德鲁克通过镜头看到的是电影艺术,那么鲁迅看到的是什么呢?

在《电影》中,鲁迅首先谈到了中国的面相学,即中国古代关于面子的“相机论”。中国相术有两派。一派是“从面见其智、愚、德、奸”(看他的性格),一派是“从面见其过去、现在、未来的盛衰”(看他的性格)。命运)。鲁迅认为,20世纪20年代的“国产相术”似乎更注重后者,即从面相上看命运的繁荣昌盛。这就是“镜头上的鲁迅”理论的关键:他要谈论的不仅仅是电影中中国人的面孔,不仅仅是明星的面孔,而是通过他们的“面孔”来谈论中国人的命运。

首先,他在西方人的脸上看到了“不安全感”。他说:“西方人的皮肤太厚,有白头发也不好。皮肤上经常有红点,这是因为颜色太白,不像我们那么黄。特别不好的是红色的鼻子,有时几乎就像融化的蜡烛油一样,似乎正在滴下来,让人感觉不像黄色的那么微妙,而且看起来更安全。”他对国外插画中的中国人形象也不满意。但这不是鲁迅的重点。关键是鲁迅在中国人的脸上看到了两种崇拜。

他总结道:“但从那时起,我渐渐对中国一些人的外表感到不满意。就是每当他们看到不寻常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或者听到一些令人陶醉的话语时,他们的下巴总是慢慢地挂着。然后,他开口了。他的嘴真难看,好像精神上缺了点什么。”后来鲁迅借用日本人长谷川的文章讽刺西方人的面孔,用别人的话说“人”。 +动物本性=西方人的想法。

他说中国人的脸上没有“兽性”,却有一种“驯服”,于是鲁迅提出了中国电影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人性+家畜本性”。=某种中国面孔。”这种“家畜温顺”,就是鲁迅所说的中国人所缺乏的某种“精神机制”。谈话结束后,鲁迅提到国产电影中中国人脸上有两种“多余”:古装剧中的“老派演员的愚蠢”和“上海剧院的狡猾”。这是对中国电影表演的批评。所谓“老派演员的愚昧”,指的是“假谨慎”、“假道”,以及“道德题材”电影的刻板表演模式。人性的复杂性被虚伪的面具深深掩盖,而“上海洋式狡猾”的“演”,就是专业演员所谓的“为了演而演”,这是很多人的特长。中国的小明星。

但对于鲁迅来说,上镜的问题比“下巴低垂”的问题更严重,因为对花旗兰的“奇事”(眼镜)和“美女”(明星)力量的奴性缺乏判断力。因此,鲁迅谈电影时,最终的焦点不是电影,而是国家问题。用当今学术界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性,就是所谓的国学复兴和拍摄孔子的深刻动因,就是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指南,是中国影迷对美国电影的过度解读和盲从,是文化对话中深刻的自信缺失。

《略论中国人的脸》 2010年

说到鲁迅的面对面谈话,就不得不提鲁迅与梅兰芳之间的轶事。梅兰芳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时,从未在鲁迅周年纪念聚会上发言,因为鲁迅从未说过他的好话。这场不和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秘密了。当年轻的梅兰芳在上海红极一时时,鲁迅就暗自机智地谈论了他的面部问题,他改天再谈。

评论

1.陈明远:《汉书·艺文志》,2007年6月

2、所谓“剧院”就是电影院

3、时事新闻片,相当于今天的电视新闻

4.《相人》

5.《孔子》 杂志2007年第11期

6.《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 1926年3月11日

7. 书丢了

编辑: 切尔西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