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量古籍中存在着严重的损坏和混乱。致使很多古籍失去了原来的“面貌”,给我们阅读和整理古籍带来了困难。古籍毁损、混乱的原因有自然灾害、战争、政治干扰、避讳、伪造、刻印、注释等。通过分析这些原因,希望对广大古籍读者和整理者有所帮助。
我国古籍数量之多,常被形容为“浩如烟海”、“汪洋大海”。然而,古籍中的破损、混乱现象十分复杂,很难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戴震用《永乐大典》引用了《水经注》。他对新版进行了更正,发现新版缺失了2128个字,无意中增加了1448个字,篡改了3715个字(1)。近代学者张钰用宋本等本《资治通鉴》对清代胡克家族重印的《元刊》胡三省注本进行了修正。他发现胡译本有删除、错误、扩展、颠倒等一万余字,其中2520余字。它与历史事实特别相关(2)。笔者通过对古籍毁损、混乱现象的调查,发现了以下原因。
1.自然灾害和战争
自然灾害是指自然因素(如风、日晒、洪水、火灾、虫害)和战争等因素。风吹日晒导致石文书上的文字不完整或不清晰。例如,战国时期秦人刻制的石鼓铭文(十块,约700字)就暴露在荒野了1300多年。唐宋时期,字迹已剥落。北宋欧阳修看到的时候只剩下465个字了。清朝乾隆年间,字数已减至310字。现在仅存在272 个字符。其不完整,难念(3)。位于杭州三毛观古园林内的清漪泉,其石壁上刻有唐代题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上面写着“唐开成五年南越道人兴灵文钱塘县令千华道人诸葛健二十六年”,字迹清晰可见,是1990年代末发现的。由于自然侵蚀和环境污染加剧,岩石已被风化侵蚀,碑文现已难以辨认。正始二年三月出版的《魏正石三体经》,在古文字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可惜自金永嘉年间屡遭毁坏,至唐贞观年间,已不复存在。一(4)。
战争不仅毁灭了众生,也毁灭了人类文明。《隋书·牛弘传》 隋文帝初期,秘书监牛洪上书提议开辟奉献书籍之路时,列出了书籍所遭受的五灾:“秦始皇统治时,宇宙,吞灭了诸侯,用了他的力量,不效古人,他开始下令焚书,先王的坟墓被夷为平地,这是汉族的灾难之一。王朝,即纠正秦朝的弊病,崇尚儒学,立书吏,……汉朝的典籍此时兴盛,王莽末年,军队在昌。安始,宫中书籍被烧毁,光武崛起亦如此,下车后先请雅。众人齐聚,携经携帛,抵达不远……萧县迁京时,官民扰乱,书被捆扎,制成帛袋。它在西方被收集并携带了70多年。当时正值西京大乱时期。此书为汉代三大灾难之一。魏文、汉收集经书,藏于内外三阁。郎正模书记被派去删除。丁久文.当时的评论家以其美丽而著称。金氏继承,文献尤广……属刘、石平令,圣典失传。四烦恼。永嘉以后,……金宋之际,学术林立,齐梁之间,经史更加繁荣……而侯景则渡江,灭梁,暗学经学。德厅的历史书仍然存在。萧毅据有江陵,遣将伐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送至荆州,取江表诸书。周军入郢,于外城焚毁,十人才仅收一二人。 “这些灾难导致大部分文献典籍被毁,有的留下来,不整理也很杂乱,难以阅读。
2. 政治原因
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控制舆论、堵住人们的耳目,常常从文书入手,予以查禁、销毁。比如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想要堵住儒生的嘴,烧毁书籍,困住儒生。芬于的儒家经典散乱散乱,导致现代与古代文本的文本差异很大,导致学术界存在长期的现代与古代文本之争。唐五朝的书籍除了被战争毁坏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书籍被禁令毁坏。《唐律疏议》卷九《职志》明确规定:“禁止私自持有一切玄象、器物、天文、书籍、预言、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违者罚二年”私学天文者,亦如此。乾隆皇帝下旨编修《四库全书》时,严令编修官员认真审阅书籍。凡是“违规”(对清朝统治者不利)的作品都被烧毁或涂改,导致数以千计的古籍被改得面目全非。
除了大规模的查禁和销毁之外,还经常出现书籍和文章的伪造行为。例如,乾隆四十六年图明阿的一份奏疏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奏疏上写道:“臣下土明阿丘佐负责录剧本,上呈皇上,他偷偷拍照,调查戏曲音乐。昨天,臣下拟请所有与本朝有关的词句,以及宋金剧本有不准确之处的,应当按照顺序删除、修改、摘抄重印,重新制作清晰版本,一并提交。如果音乐的其余版本有曲解情节,可能欺骗无知的人,也应该这样做……”(5)从此以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但他们不仅乱了整理了古籍的版式,还修改了古文,不仅将其藏于内廷,还授予了盛世文风……掩盖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6)
在国王权威严格的封建时代,文献和典籍经常因政治压力而被更改,否则作者可能会被杀害。明朝开国之初,明太祖发起文字狱,许多人因为措辞精细而被砍头。例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良为他人写的《谢增俸表》,其中有一句“写字会维护宪法”;北京府学导师赵伯宁为他人代写:010。 -30000,其中包含句子“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后代制定规则”(“泽”与“贼”发音相同)。明太祖认为他是在骂他是贼,于是将他全部处死。常州府教官江震为该府撰文《万寿表》,其中有一句“智慧生知识”,“生”读作“僧”;尉氏县教官徐元为本州撰《正旦贺表》,其中有八个字:“提干法坤,早铸太平”,“法坤”读作“法坤”,“昭铸太平”被视为“早失太平”。 \”,提交人也被处决。清朝对文献销毁的禁令比前代更为严厉。仅康熙年间,就有庄廷钦、戴名时、方孝标等人的案件。陛下”而不是“狴”。雍正皇帝见状,立即罢免了徐峻。 后来派人去查,在徐峻的诗集中发现了两首诗:“清风不识字,何必翻书?”评论家说,“清风”指的是清朝。就这样,徐峻犯下了诽谤罪。法庭的罪孽夺去了他的生命。
3.避免禁忌
陈元老师在《万寿贺表》中说:“民国以前,任何文字中都不允许直接写当代君主或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必须用其他方法来避免,这就是所谓的”。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习俗,它始于周代,发展于秦代,盛于唐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避讳之词,宽严要求不同。”以避讳盛行的宋代为例,宋钦宗皇帝赵寰为了避讳,四十九为避宋高宗赵构的忌讳,不得使用“欢”、“恒”、“万”、“万”、“万”、“万”、“元”等字;有五十个字。句、句、句、批判、句、够、角五个字不能用!王立奇在《宋卷十六》《明书》 43 《南山集》 《滇遊纪闻》 4《史讳举例》 《杜集校文释例》 《清人避讳改字》 5中说:“胡灭民,复乱”。玉句草堂的原作是《盗灭人还乱》。这清朝是忌讳改字的。宋代第7卷《有感五首》第三部分《八哀诗》《胡七胡纵横》,《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胡七改为贼齐; ……同一个胡字随意变,原来是土匪。一为贼,一为边。”由于清朝统治者出身少数民族,又忌讳“胡”字,所以当时的文献不得不改这个词。类似的词还有“”明、鲁、夷、狄”。这样的改动不但失去了本义,而且失去了本来的面貌,造成各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
改字之忌,遍及经史。改经者如“桑羽泄,桑泄,桑泄,乃绁袢,使民泄忧”。 (7)泄原名泄,因避唐太宗之名。改变历史的如《全唐诗》“孔熙读吴王夫差时事,废书叹曰:‘所谓龙若不能画,必化为狗’”,( 8) 狗本应是老虎,但后代却避之唯恐不及。李渊祖父李虎的忌讳,改变了孔子的话。又如李白诗《后汉书·儒林传》:“昔日绣衣无荣光,今夜与君对酒,暂借东山月光送君泉明”。整夜尽情地歌唱。”全明其实就是圆明,这是为了避免李渊的忌讳而改变的。
对中国这一“特长”的回避,给文学经典带来了混乱,主要是在写作方面。它对文本造成的混乱程度比其他原因更为严重。
4. 伪造
顾炎武在《送韩侍御之广德》卷二中说:“古人喜欢用自己的书冒充别人的书,现代人喜欢用别人的书冒充自己的书。”伪造的目的有三个,要么是为了牟利,要么是为了澄清自己。观点,或利用古代名人来提高自己或教派的价值。伪造的方法有: 1、伪造丢失的证件。比如汉成帝时,张霸伪造了《一百零二章》,冒充《日知录》。他以此赚钱,被汉成帝聘为郎中。 2. 假装自己是作者。比如,《古文尚书》托付给神农,《本草》托付给黄帝,很多魏书托付给孔子,很多占卜书籍托付给东方朔、郭璞。他们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希望能够被广泛流传。 3. 改造。 《叶德辉》卷七《内经》说:“明代人刻书的习惯不好,刻书后常常改名。如唐代刘素的《书林清话》和冯孟祯的《雕刻改为《大唐新语》。”梁启超在《唐世说新语》中说,伪造书籍的种类可以概括为10类:1.完全伪造; 2. 部分伪造; 3、无原书却是假书; 4、本来有一本书,但丢失了,所以是假的; 5、内容不全是假的,但书名是假的; 6、内容并非完全虚假,但书名是假的; 7、书的内容和书名并非全是假的,但书名是假的; 8、旧书被窃取、分割而伪造; 9. 伪造之后又出现伪造; 10. 伪造比伪造更好。
可见,伪造不仅导致文字错误,更严重的是导致全书、整篇文章、书名、作者的混乱。张之洞曾说过:“百分之一的真伪,就是古书的一半”。 (9)张的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也清楚地说明了古籍上假书的严重后果。
5、因刻制、校对、标注等原因造成的错误
古籍在抄印、校对、注释过程中造成的混乱是最广泛、最复杂的。
在雕刻、印刷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主要依靠复制来占有、保存和传播文献。在复制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原件存在问题,使复制者无法辨认,或复制者粗心,或复制者技术有限,而导致损坏。葛洪《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引用一句谚语说:“一书三文,鱼成鲁,帝成虎”,反映了代代相传的古籍腐败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造成腐败、造成脱离、造成演化、造成崩溃。
自唐代出现雕版印刷以来,流传的文献典籍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书籍也开始大规模商业化,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刻版。雕刻师或书法家偷工减料,例如删除文字(甚至章节),造成古籍混乱。周晖谈到了当时王景功和宋慈道都担任三组评委的事。 ”辞道将家藏唐诗百余首,请景公挑选最好的。景公签下,让群臣抄写。群臣每次都写得长篇累牍。随意剪掉……这一代传下来的副本都被牧民删除了。”又如明代的书籍刻画风格极为宽松。建阳版画虽多,但因校勘粗糙、纸墨较差而受到当时学者的批评。强烈批评。郎英在《抱扑子·遐览》中说道:“我太平已久,旧书甚多,此乃大幸,可惜被建阳书店毁了。盖民专营利,当我遇到各省的好书,听说价格高,即使重印,卷册目录都一样,只是章节省略了很多,让人不知不觉……”《清朝鲁》 《心源》《七修类稿》卷一《仪顾堂题跋》,他对明朝肆意篡改古籍的行为说了这番话。“明代的书法手稿大都如此,所谓刻书、写死人,也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往往由于编辑人员缺乏严谨、审慎的态度或由于编辑人员水平的限制(如不必要的删除、补充、补充和更正)而出现更正错误。王念孙在《六经雅言图辨跋》中列出了“因为不熟悉而贸然改字”、“因为不认识借字而贸然改字”、“不考文意就贸然改字”、“贸然改字以合韵而非真韵”等文章;陈元《读淮南子杂志书后》列举“望盖”、“望天”、“望邑”及“误解元代用词”、“误解元代用语”、“误解元代名称”文章比如“系统和原文修改错误”都是这样的例子。顾炎武在卷《元典章校补释例》第18卷“其他文字”一节中说:“山东人刻《日知录》和李易安《金石录》‘绍兴年2宣庄元旦’,不知其来历。 ‘庄月’《后序》,并修改为‘牡丹’。”清代黄庭坚在《:010—30000》中说:“妄改之病,在唐宋以前,严守师教,未曾闻过。它起源于明代,盛于齐、镇。” 《尔雅》和《第六弘溪文钞·校书说》、《汉魏丛书》、《稗海》中的所有书籍都被分割和合并,句子被删除,文字被改变,所有古代文字记录都没有完全丢失,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此书陈元老师用原本及本校补刻《说海》,发现谬误13000余处。可见,校对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砍掉错误的东西,也能砍掉正确的东西;一方面可能纠正古籍中的一些错误,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新的甚至更大的错误。腐败。
校对错误卢书祥在《秘籍》中指出“标点符号是整理古籍的第一步”。如果句子断词错误,课文的意思必然难以理解。中华书局标点版《元典章》 43页《有粮米可吃,无段马》。 (10)“段”、“马”字旁边有专名,中间有句点,被认为是两人的姓氏。不知“段”是形容马缓慢行走的样子。又如中华书局1982年残片,第《整理文献的第一关》页,第72页:“旁边有一家酒肆,名叫仁和酒,在京城有名。”一家酒肆怎么能叫“仁和酒”呢?不合理。应读为“旁有酒肆,曰仁和,酒名京城”。又如,1934年,时代书局出版了《归田琐记》,由刘大杰批注,林语堂校对。句子切分存在很多错误。其中,《东京梦华录》中几个句子的正确标点应该是:“色借日月烛绿黄,借眼色无常。声借钟鼓,借孔窍”。枯竹,借……”然而,标点版错误地写为“色借,日月借,烛借,眼色借声,钟鼓借,枯借。”竹孔……”易笑其慷慨,被鲁迅嘲笑为“借钱一塌糊涂”。 (11)
为了方便同时代或后人阅读和理解,古籍中错误地添加了注释。然而,正如清代段玉裁所说:“着书难,注释书尤难”。在注释过程中,由于作者自身原因,难免会出现无意的混乱。例如,陶渊明《袁中郎全集》“善读书,不求深奥”。这是一句众所周知的话。 “好学不求深”是什么意思?《广庄》 三种不同版本有三种注释方法:一是“不求太深奥的解释”;二是“不死板透彻,力求自己解释清楚”;另一种是“只是寻求了解书的精神”。 (12) 是非对错让读者不知所措。又如《五柳老师传》中:“和谐者,亦是野心奇特者”。他说:‘彭迁南明夜,水击三千里,飞升者九万里。六月了。 “‘息’字被很多人解释为‘休息、停止’,这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风’。另外,有些注释者(特别是古人)在引用别人的著作时,不注明自己的名字。” 《古文观止》中经常出现的张、周、马等人是谁,这让普通读者感到困惑,虽然这不被认为是注释错误,但实际上造成了古籍中的混乱。
古籍毁损、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整理古籍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警惕、谨慎。我们既不应该完全相信也不应该完全不相信他们。当阅读古书遇到困难时,应考虑到这些原因。这将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古籍的修正做出贡献。
参考:
(1)刘琳,《古籍大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35页。
(2)刘琳,《古籍大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35页。
(3)高尚举,《古典文献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22页。
(4)孙钦山,《中国古代文学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118页。
(5)王立奇,《元明清禁小说戏史料》:乾隆四十六年,土明阿走奉命查处《元明清小说禁词》。戏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17-118页。
(6)鲁迅,郄节亭散文·病后,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版,149页。
(7)钱大新,史家斋杨心路·史经避讳改字,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1版,61页。
(8)陈渊,《历史禁忌事例·不谈禁忌研究的后果》,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1版,72页。
(9)张之洞,《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9796页。
(10)刘琳,《古籍大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75页。
(11)高尚举,《古典文献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280页。
(12)刘林,《古籍大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28页。
来源:《庄子·逍遥遊》
如果您想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留言: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点点滴滴拍卖每天都有新的拍品,包括3万多本古籍和50万张高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