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七,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你开始学习和工作了吗?新年祝福征集已经结束,各学院的学生纷纷提交了作品,其中有格式精美的手写春联和福字。写春联、贴福字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春联和“福”字,辞旧迎新,增添节日气氛。春联和“福”字其实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历史和渊源不为大家所了解。
起源(第一临床医学院王凯廷撰)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挂在门两侧的长方形桃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写有降鬼神“神荼”、“玉垒”的名字。 “正月初一,制作桃符,放在家中,称为仙树,万鬼畏惧。”直到宋代,春联仍被称为“桃符”。王安石诗中有句“千户万户,新桃换旧符”。宋代,桃符由桃板改为纸质,称为“春贴”、“春联”。这种习俗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艺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贴春联已成为一种习俗。当门上贴上红色的对联时,屋子里顿时变得明亮起来。
传奇(第一临床医学院王凯廷撰)
据说,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年间,有一个鬼界。中间有一座山。山上有一棵占地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早晨金鸡报晓,夜晚外出的鬼魂就会赶回鬼域。鬼界之门位于桃树的东北方。门边立着两位神仙,名叫神荼和玉垒。如果鬼魂在晚上做了一些危害自然的事情,神荼和玉垒就会立即发现并抓住它,所以全世界的鬼魂都害怕神荼和玉垒。因此,中国人用桃木雕刻出他们的图像,并将其放置在门口,以避邪和伤害。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板上写对联。
春联的种类(第一临床医学院王凯廷撰)
春联的种类有很多种。按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帘、弹簧条、斗方等。“门心”贴在门板的上部中央;“门心”贴在门板的上部中央; “门框对”固定于左右门框上; “横条”贴在门的横梁上; “弹簧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位置; “Dojin”又称“门叶”,呈方形、菱形。
启示(第一临床医学院王凯廷撰)
春联就像红包一样,是当今过年必不可少的,因为它红红火火、喜气洋洋,象征着吉祥如意,寓意着新年的美好祝愿。 “过年喜气洋洋,节曰长春”。春节期间贴春联,在宋初逐渐成为民间习俗。明清以来一直流行。取代旧的魅力”。
起源(第三临床医学院金俊彦着)
“福”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中的“福”字是放在神明面前的酒器的形状,因为古人用酒象征富裕的生活。门前贴上“福”字。宋代吴自牧有文字记载:“无论大小家庭,都扫门扫尘,清扫庭院,更换门神,挂铃铛,钉桃符”。贴春“拜,祭祖”。“贴春牌”就是在红纸上写上“福”字,贴在门前,由此可见贴福字的习俗。至少始于南宋,历史悠久。
传奇(第一临床医学院王凯廷撰)
关于“福”字的民间传说有多种版本,这里介绍其中一种。
据说,倒贴“福”字的习俗来自清代恭王府。有一年除夕,大管家为了讨主人欢心,照例写了许多“福”字,叫人贴在仓库和宫殿的门上。一位家人因不识字,错误地将“福”字倒贴在门上。
为此,恭亲王非常生气。幸亏大管家能言善辩,他跪在地上,卑躬屈膝地说道:“我常听人说恭亲王寿命长,福气大,现在福气真的到了,好兆头。”
恭亲王听后心里暗想,难怪路人都说恭亲王府福气满满呢。说吉祥话千遍,金银增加数千。当他高兴的时候,他就奖励给他祝福的管家和仆人。
后来,倒贴“福”字的习俗从官邸传到了百姓家中,并鼓励所有过路的人或顽童都说几句话:“福(福)到了,福(福(福)来了)!”
意义(第一临床医学院王凯婷写祝福)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但在过去它的意思是“祝福”和“幸运”。春节贴“福”字,无论现在还是过去,都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人们干脆将“福”字倒贴,寓意“幸福已浇(到)”、“福气已浇(到)”。更多精彩新年故事,敬请关注期待~
图片:金俊彦、王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