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岁末年初,大家都充满了喜悦。贴春联、生火、吃饺子……这些古老的传统年复一年地延续着。仔细一看,它们都有很多渊源。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追根溯源,学习过年必备的10个习俗。
1、春联、年画
表达人们的愿望,增添节日气氛
春联和年画都起源于古代驱鬼的习俗。汉魏六朝时期,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摆桃人像,汲神茶,用玉垒驱鬼。后来发展成为门神年画。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随之扩大。至今保存的《四美图》张年画都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于唐代。写春联到了宋代更为盛行。明朝时期,贴春联已风行全国。春联是我国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愿望,也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2.大火
象征着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新年到来之际,人们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篝火或炭火盆。古称“亭寮”、“火盆”、“望乡”。现代称其为“生旺火”或“点燃宝柴”。 ”。古代宫廷烧火是为了辟邪或祭祀神灵、祖先。后来发展到燃旺火,象征全家兴旺,表达美好愿望。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描绘了乾隆皇帝与孩子们庆祝新年的场景。乾隆皇帝面前有一个火盆,一位年轻的皇子正在将柏树枝松入火盆中,当时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常点燃一堆柴火或木炭来生旺火。火越旺越好,象征新的一年全家兴旺。还用火盆焚烧松柏、桃枝、杏枝,全家人在火上行走,象征着旧祸烧尽,迎来新气象。
3. 鞭炮
最能代表新年到来的民间符号
放鞭炮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驱走鬼怪鬼怪,或者是迎神。后来发展成为辞旧迎新的象征,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的民间符号。
关于鞭炮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朝宗茂《荆楚岁时记》 :“农历正月初一,为三元之日,称端午节。鸡鸣时,先在庭前放鞭炮,以避免山上传来的煞气。”当时的鞭炮是用竹子在火中燃烧,发出爆裂声而制成的。过年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
宋代出现了火药鞭炮,即现代鞭炮、爆竹、鞭炮。有了火药鞭炮,就可以在没有竹子的地方燃放鞭炮。从此,放鞭炮成为了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鞭炮的喜庆色彩让人们对鞭炮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鞭炮迎神。鞭炮的爆炸本身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它能让人们更深刻地体验新旧的区别,让生活变得更加艺术和美好。
4.年糕和饺子
希望未来的生活幸福
年糕,又名粘糕,谐音“年年高”,寄托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年糕一般是用粘性谷物制成的。北方有黄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有糯年糕。
北方最受欢迎的过年食品是饺子,又称饺子、饺子、扁食。公元5世纪,“形如新月”的饺子已成为民间常见的春节食品。宋代以前,饺子被称为“饺子”或“水饺儿”。 “卞氏”这个名字从元代开始出现。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至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饺子”、“饺子”与“饺子”谐音,就是饺子的意思。它象征着春节的到来。因此,子时一过,人们就立即开始煮饺子,将其作为新年的第一顿饭。从更深层次来说,饺子也有食物的意思。古代缺肉,肉馅的饺子自然是最好的食物。这就是民间谚语“没有比饺子更好吃的了”所表达的意思。过年吃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好吃的。
5、祭奠、拜年
加强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
古代民族礼仪中的朝拜、集体祭祀,以及民间的集体祭拜、拜年,都是新年期间加强社会关系、家庭纽带的重要活动。
朝政,又称“和政”、“元会”,指大臣们在新年向皇帝表示祝贺。周朝每逢新年,诸侯都要向周天子“朝政”,即迎接新年。古代士大夫也用名片代替亲自拜年的习俗。这通常被认为是农历新年贺卡的起源。现代新年贺卡被各行各业所使用。
在家庭中,晚辈早上起床后首先要向长辈磕头,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亲戚朋友家给长辈拜年。长辈们给拜年的人压岁钱,祝愿他们健康成长。朋友们也互相拜访拜年。如果亲朋好友多的话,拜年活动就会持续很多天。
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逐渐从家庭内部扩大到亲戚和整个社会。除夕夜我们熬夜,大年初一给父母拜年,然后出去给亲戚拜年。再次祝我的朋友们新年快乐。后来,人们开始逛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男女老少一起上街赏灯,观看狂欢的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春节是全国性的节日,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面。
6、压岁钱
这个“钱”不是钱
旧时,祭拜祖先、举行迎神仪式后,全家人一起告别新年。晚辈向长辈磕头,祝愿他们长寿、吉祥、吉祥。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这就是“压岁钱”,压岁钱的意思是“祈求过年的福气”。
压岁钱古称“镇邪钱”、“镇邪钱”。最早出现于汉代。用于镇邪的钱并不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铸造成钱币形状的装饰品。具有辟邪、镇煞之意。镇压辟邪的钱最初是用红绒绳编成四个方孔,形成一种钱币,称为“方胜”。 ”(八吉祥图案之一),流苏下垂。当时的一些压岁钱上,常铸有“长寿”、“拔苗除邪”、“万岁万岁”等吉祥文字。正面多铸有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送压岁钱是过年的习俗,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尽管货币发生了变化,但过年期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民俗依然传承下来。表达了长辈们对孩子们成长的美好祝愿和祝福。他们健康成长。
7. 祭祀祖先
祈求祖先保佑我来年平安。
过年祭祖,不仅是对祖先的哀悼,也是祈求祖先保佑来年平安的一种方式。祭祖是春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尚书•舜典》 :记载“正月初一,舜帝祭文祖”。意思是:正月初一,舜帝到祠堂祭祀祖先。
祭祖通常在除夕夜举行。打扫完屋子、打扫庭院、更换门神、交换桃符、贴春联后,一家人就可以去祖先的坟墓祭拜祖先,或者把祖先的肖像挂在中堂的正墙上。摆上祭品,点燃香烛,让晚辈祭拜。虽然各地祭祖的形式有所不同,但“祭祖祈福”的意义大致相同。
8.新年祝福
“左、右”握紧拳头
“拜年”一般指春节期间亲友之间的走访。早年,春节期间的拜年分为“拜年”和“拜年”。 “拜年”是晚辈给长辈磕头、行礼,“新年好”是同代人之间的拜年。无论是“拜年”还是“拜年”,表达的都是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就传统的拜年礼仪而言,有几个固定的“节目”。
首先是磕头,即晚辈向长辈跪下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给年长的长辈拜年时,一定要磕头。
二是行礼鞠躬,先双手握拳举在身前,然后左手握住右手,俗称“祭拜”。行礼时,无论尊卑,双手举至眉毛水平,上下晃动几下。行重礼时,可以鞠躬后鞠躬。这种礼节一般是晚辈给长辈拜年的礼节。
三是握拳、拱手。用左手托住右手,自然合拢,松紧适中,双手托起,自然地在胸前轻轻晃动。它不应该太强或太高。这种礼节多是普通百姓之间的拜年。
9. 鞭打春牛
他们正在狩猎泥牛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打完牛后,小牛童还将牛腹中的谷物分给了现场的居民。象征着丰收、和谐。
牛是春耕的主力。据民俗专家介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这时,人们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打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是时候开始耕田了。牛和人类是朋友。人们不愿意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制作假牛,用柳条鞭打,然后把真牛拉过来观看。
过去,泥牛的肚子里放的是谷物。牛被鞭打后,居民们会捡起地上的谷物。泥牛会被居民们“分”回家,埋在地里,象征着五谷丰登。 “相传是从‘芒神’挥鞭开始,后来发展到最高行政长官在场。到了清朝,皇帝也参加,一人三鞭。”
10、除夕夜熬夜
珍惜逝去的岁月
“朋友请朋友过年,孩子们争夺压岁钱,鞭炮声还没有停,街上很吵。”这首清末第《燕京岁时杂咏》首诗,描绘了老北京除夕之夜的百姓家和街道。庆祝除夕夜的场景。
除夕,古称“除夕”、“大除”、“大除”。老北京人称其为“岁除”、“逐岁”、“除夕”,俗称“除夕”。 “楚”字本义为“去”,引申为“易”,新旧称为“楚”,有交替之意; “夕”字的本义是“夕阳”,引申为“夜”。 “除夕”是指旧的一年将在这一夜过去,新的一年将在明天取代。
除夕夜熬夜对于老年人来说意味着时间稍纵即逝,意味着珍惜。对于年轻人来说,有一种新芽萌芽的感觉,有一种努力进取的感觉。熬夜是人生的一个停留,也是对新的一年的向往和向往。熬夜也体现了家人团聚、追忆亲情、送旧迎新的美好愿景。
除夕夜自古流传下来,有祭祖、压岁钱、吃团圆饭、包饺子、踩年夜、放鞭炮、闲聊等多种习俗。生火、玩乐、猜谜语、打牌、打晋级图。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