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小实验,让你的孩子成为科学家
春节,又称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或过年。春节历史悠久,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虽然春节定在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并没有在正月初一结束。从年末开始,人们就开始了各种一年一度的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那么这一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哪些风俗活动呢?
做年货
屏幕前的你,家里的年货都准备好了吗?古代交通不便,物资相对匮乏。所以距离春节还有10天左右,人们就已经开始购买年货了。采购的年货有鸡鸭鱼、茶酒果、南北炒货、烟花爆竹等。虽然现在交通很发达,物资也很齐全,但人们还是乐于在过年前购买年货,酿香肠,腌腊肉等。
扫尘
民间有句俗话:“二十四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他们用绑在杆子上的绿色竹叶和柚子叶来清理屋顶和墙壁上的蜘蛛网。此外,他们还清扫各种用具,清除、清洗被褥等。这是因为“尘”与“尘”谐音,年底扫尘有“除尘、播新”的意思。扫尘的目的是为了扫除一切晦气、晦气,以祈求来年吉祥如意。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特别是除尘时,用稻草和比人高长的木棍做成扫帚,清扫屋梁、墙角上的灰尘、蜘蛛网等污垢。然后把那些稻草留着,然后点燃,让男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在“火堆”上跳舞。
过年红、放鞭炮
每年的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家家户户都开始“贴年红”。年红是指春节期间张贴的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等红色喜庆元素的统称,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新的生活的美好期待。燃放鞭炮是家家户户开门迎新年的第一件事,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关于春节起源的传说中,鞭炮和春联可以驱赶来袭的“年兽”。年兽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凶兽。每年年底的午夜,年兽都会袭击村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红色的春联可以吓跑年兽,让人们度过一个平安的除夕夜。
年夜饭
年夜饭是在年底除夕夜举行的家庭聚餐。它起源于古代年末祭祀仪式,人们祭拜神灵、祭祖后团聚吃饭。中国人特别注重意义,所以年夜饭上的食物也很有意义。例如,鸡意味着计划,鱼意味着年年有余,鼻孔意味着发财,香肠意味着长寿等等,以求吉祥。
熬夜
熬夜也是春节习俗之一。寓意着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新年。关于熬夜的起源,民间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提到,每年除夕夜,天上的神仙都会降临人间。在这些神中,有一位独腿神。它会悄悄地来到熟睡的人身边,给他带来疾病,让他来年不再生病。除夕夜没有人敢睡觉,为了在精神上度过除夕夜,人们通常会准备花生和瓜子来娱乐和提神。也指从旧的一年吃到新的一年,年复一年。有食物。因此,熬夜就成了人们祈求来年身体健康、丰衣足食的习俗,并一直流传至今。
压岁钱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小妖,名叫“神”,每年三十夜都会出来害人。熟睡的孩子只要被头上的邪灵碰触,就会发烧、说梦话,甚至得重病。病愈后,他会变得更聪明。聪明的孩子变成了疯狂的傻瓜。用红纸包裹的铜钱可以帮助小孩子吓走邪灵,所以人们称这种钱为“压岁钱”,后来逐渐成为“压岁钱”。压岁钱还有辟邪驱鬼、保佑平安的寓意。
拜年
古代有一种凶兽,名叫“年”,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它就会出来吃人。手无寸铁的人们只能把肉放在门口,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他们向见到的每个人行礼,并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兽吃掉。在古代,“拜年”就是向长辈拜年,包括给长辈磕头拜年、拜年安康、身体健康等。如果遇到同辈的亲戚朋友,还需要互相打招呼。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形式变得丰富多样,比如通过短信拜年、通过电话拜年、通过视频拜年等。此外,春节还有卖年货、祭灶、切年肉、拜神等习俗。每一个传统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最后,爆炸实验室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元气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