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知识 / 书名:牛年谈牛:民俗中的牛

书名:牛年谈牛:民俗中的牛

标题:牛年说牛:民俗中的牛

牛头碰红梅

2020年我们告别了鼠年,迎来了2021年牛年。牛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二,与十二地支中的“丑”相匹配。在古代农耕时代,人们根据农业生产的周期,春耕、夏长、秋收、冬储的规律,形成了比日、月更长的时间单位的概念,这就是“年”。 ”。用日、月、年计算时间的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日历。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有阳历和农历,春节是指农历的新年。

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俗称“过年”,现称“春节”。 “元旦”这个词可以分为两部分。 “元”的本义是“头”、“头”,后来引申为“开始”、“首先”的意思;而“旦”的本义是黎明或早晨。南朝文学史家萧子云,《介雅》,在文章中说:“四气为元旦,万寿为本朝之始。”那时,元旦已经延长到初一了。

“二十三拜灶神,二十四写春联,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切年肉……”在旧时代,经过腊月二十三除夕夜,人们开始杀鸡宰羊购买年货。妇女们开始烤馒头、炸丸子、年糕、剪窗花、剪新衣服。男人们用墨写春联、挂灯笼。一家人喜气洋洋地迎接新年。

“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总会在除夕前回家过年。家里的长辈亲自为孩子和晚辈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这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时刻,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在祥和温馨的气氛中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长寿。

每到新年到来的时候,人们就知道该轮到自己当属哪一属了。生肖是我国特有的民间文化。我国古代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相配就是十二生肖。

牛马年,农耕利好

牛是神兽,“六兽之首”。在古代,牛是一些成人仪式、婚丧嫁娶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商代用牛进行祭祀和占卜,甲骨文中也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牛耕地。牛的出现,让牛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每年春天,万物复苏,人们就牵牛耕作。古代文人墨客赞美牛的诗文也不少。 “耕地数千亩,出千箱,累了谁受伤”、“我放牛多年,无忧无虑,但我怕赔钱,把牛出租卖了”等等。表达了牛人的辛劳,不求回报,无怨无悔。高贵的品质也传达了劳动人民对牛的赞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与牛结下了友谊,相依为命。 “在农民眼里,牛和土地结合起来,一定能产出比黄金更值钱的粮食。” 24年前,我在编辑《新闻联播》《牛年牛》新闻时,写下了这篇评论。牛不仅是农民的好帮手,而且与农耕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立春之日……京城百官皆着绿袍,州县至都使令、石室等官员,皆着绿巾,定插上青旗,在门外铺土和牛来犁地,以示给百姓带来吉祥。”由此可见牛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一般在春节前后,恰逢农历第一个节气“立春”,都会鞭打春牛以祈福。边春牛,又名边春牛,唱春歌,盛行于唐宋时期。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号后,鞭打春牛的习俗流传开来,成为一项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春天耕牛耕地时,通常是一两只牛拉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牛竞”。鞭春牛是立春活动之一,也是春耕开始的象征。最初鞭打的春牛是真牛,后来改为土牛。清末则用纸牛,以竹子为骨架,外面贴上纸。

鞭泉牛已有千年历史。传说中的春牛高四尺,长八尺,象征四时八节。古代立春迎春活动中,少不了春牛。春牛要么是纸做的,要么是粘土做的。人们抬着春牛,举行各种民俗娱乐活动,充满了乡土气息。主要是民间艺术表演,有秧歌、龙灯、高跷、赛旱船等,俗称“春演”。这次春节活动的高潮是“鞭春牛”,领队一边用鞭子抽打春牛,一边不时念叨祝福和祈祷。有的地方在鞭打春牛的过程中,有专门鞭打春牛的话语:“打春牛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土地肥沃,三打繁荣昌盛,四打万岁平安”。五打带来丰收,六打带来好收成,六打带来好运,春天七颗星亮,八颗星健康,九颗星平安,十颗星天下太平。鞭打春牛的习俗是鼓励农耕,祈求丰收。鞭打春牛后,必须将春牛打碎。人们从春牛身上抢土,或者抢春牛肚子里的粮食。他们认为把土和粮食撒到自己的田里就会带来好收成。如果在谷仓里播种,牲畜就会繁殖。在农村,立春前后,人们还会张贴春牛的图片,通常是一头牛和一个芒童(代表芒果籽之神)。芒童手持柳条作鞭,置于牛身侧或背上,预示春耕即将开始。首先,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唐汉皇《五牛图》(部分)

诗人圣人杜甫《牵牛织女》 诗曰:“晨牛出江西,织女住东。相望一生,谁与七夕相见”天。”古往今来,晨牛和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民间有数不胜数的年画、剪纸、绘画等表现牛的作品。历代农耕织布图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男耕女织的历史场景。这些以牛为题材的画作中,以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最为著名。画中并排排列着五头牛。除了荆棘丛外,没有任何背景。五头牛颜色各异,姿态各异,各有神韵。《五牛图》 牛的身形和神情描绘得惟妙惟肖。是牛画的杰出代表,达到了形似与神似的统一。人们对牛的情感也融入到戏曲艺术中。京剧有传统剧目《小放牛》,又称《杏花村》,舞蹈人物复杂。剧中,牧童正在放牛,邻村的小女孩路过。两人见面,互相唱歌跳舞,在告别前表达对对方的爱意。京剧演员荀慧生、余连泉等人演技精湛。 1955年,京剧《小放牛》在波兰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获奖。川剧、滇剧、湘剧、徽剧、汉剧、秦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云南花灯等都曾演出过。牛文化源远流长,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艺术想象和美的享受。

进入牛年,我们对牛的勤劳、勤奋、无私奉献感到敬畏。我们要用心去体验传统,在民俗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春天的到来,恰逢丑牛,给人们带来了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