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书名:国学文化:什么是“国学”

书名:国学文化:什么是“国学”

标题:国学文化:什么是“国学”

“国学”又称“国学”或“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算术、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西学东渐”的改革思潮正处于鼎盛时期。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反对西学,提出了“国学”的概念,主张“国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恢复汉代经典。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把中国的落后和打击归咎于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归咎于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了“打倒四书五经”等激进口号。孔家商店”。但在运动后期,胡适等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理国遗”的口号,提倡“研究问题、导入学术理论、梳理国遗、再造国遗”的口号。文明”,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寻找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为中国的新生活找到出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对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以及历次文艺批评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术语已基本形成。消失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爱我中华”思潮和“中国崛起”口号的高涨,特别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传播和孔子祭祀仪式在国内的不断上演,“国学”开始兴起。以空前的人气风靡国内外。但“黄河水天上来,带着泥沙下来”。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盯上了这个“牛市”,给阴阳八卦、迷信预言、星象、异能、巫神等贴上标签,建阴宅、祭庙,甚至恢复繁体字、鼓励小学生。读经为“兴国学”。 “ 标签。

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梁漱溟老师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将其概括为十四点,即:地大物博;如此大的民族的同化和融合;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无法比拟的;明明有强大的力量,却实在无法指出它的力量到底在哪里;一个千古不变的社会,一个停滞的文化;几乎没有宗教信仰的生活;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生活;中国的学术界并没有走向科学,而是走向了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要求尚未提出,法治尚未形成;立国之本是伦理道德而不是法律,道德氛围极其浓厚;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主义是中国社会强大的稳定力量,使其在经历了无数大小风波后仍未瓦解;军民团结,举国皆兵;孝道文化; “隐士”是中国的特产。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礼仪、考证、伦理、版本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医学、农业、天文、历法、算术、演算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是哲学是主流。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 “经”指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孝经》等。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关于语言训诂的著作,如《尔雅》; “史”是指一些历史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年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 s 《新五代史》等;政治史,如司马光的333 60《资治通鉴》,李涛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机构历史,具体详述文物法规,如杜佑《通典》、马端林《文献通考》等;

以地区为中心记录的地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学说或学派的人的文章集。

如儒家《论语》、《孟子》、《荀子》、法家《韩非子》、《商君书》、兵家《孙子》、

道教《老子》、《庄子》,以及佛教、农民、医生、天文算法、算术、艺术、家谱、杂文作家、书籍、小说家等都收录在《子部》中。 “收藏”是历史上文人学者的一般收藏和个人收藏。个别的称为“不同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套数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一些未纳入四库的古戏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于收藏部门。

另一种是根据内容分类,初步分为三类:义学,是阐明事物原理的,即哲学;义学,是阐明事物原理的,即哲学;治学,是阐明事物原理的,即哲学;治学,是阐明事物的原理,即哲学;考据学,从事历史研究,即史学;文辞之学,从事诗歌、散文、章奏等。实践性文学创作的特点是文学,也是今天所谓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社会科学。后来有人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两门,以弥补其不足:一是治世之学,即治国安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二是治国理政的科学知识,即治国理政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